在工业化尤其是城市化以后,人们并不再像原来那样分散居住在广大的农村,不再有一个稳定可靠的熟人环境。 也许您所在的小区边上就住着贫困的小明一家,他们连吃饭都困难,小明不仅没有时间学习,而且还要承担一部分家务甚至劳作。 家人不想让小明上学,花不起那个钱,小明自己也不愿意。 可是,普及教育仍然强迫小明上学,政府从您和其他纳税人那里收去税金,给小明提供他接受教育所需的资源, 甚至还补贴他,尽管小明的成绩不好,上课还调皮捣蛋。
为什么?难道纳税人傻吗?纳税人不傻,他们愿意为小明支付一部分税金。因为任何一个有家业的人,都希望生活在一个至少是安全的环境里。 如果隔壁家的小明不能上学,过早地踏入社会,很可能长大以后不具备在社会中生存的能力--吃不起饭,人没饭吃是不会在家里等死的, 那么,他就可能挺而走险。对您和您的家人、财产构成威胁。或者,您和您的孩子将来不得不救济他。要救济一个成人,代价就大了。 何如在小明小时候,就提供一个基本的救济,让他上学接受普及教育,使他长大以后能自食其力。
在过去的农耕时代,就没这么多麻烦了。小明要捣蛋,自有他的叔叔伯伯爷爷去管他,生活不能自理,总有家族的人可以帮忙。 那时的教育,实际上只是极少数人通常是官员、地主的后代才享有的特权。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培养政府官员。 在那时,官和民的生活水平有天壤之别。一人为官,鸡犬升天。人们理所当然地都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官员。 即使到了今天,大多数人仍然将普及教育视为培养精英的教育。对那些成绩不好的“熊”孩子,“笨”孩子,影响了俺的孩子好好学习的,必欲去之后快。
“请老师多关照俺家的孩子。”人家说这话很硬气,因为人家的孩子聪明、听话,最重要的是学习成绩好。 可是,成绩好的孩子可不只有一个,俺家孩子成绩也不错。如果老师关照成绩好的孩子,只要不是俺家的,俺都觉得不爽。 凭什么人家的孩子就可以得到老师多一份关照,在竞争中获得额外的优势呢?俺十分地不爽。 老师很为难。如果老师帮助的是那些成绩差的孩子?那俺就没有意见。即使是孩子也知道这些。竞争不可怕,就怕不公平。
有人曾经问过一个退休的老教师,他老人家最得意的事儿是什么? 他说,教了一辈子书,带了这么多学生,没出过一个坏孩子,没有杀人放火的,也没有被判刑的。毕竟破坏比建设容易,给社会带来的损失也大。 熬一锅美味的汤,难,一颗老鼠屎就能坏了。
普及教育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。所有的孩子经过普及教育,给未来的社会带来了一层不算太差的底色,人人都知书达礼,能安居乐业。 这样的环境,您喜欢,俺也喜欢,精英人才也喜欢。家有梧桐树,引得凤凰来。就算社会还需要几个人中龙凤,请也花不了多少钱。 何况咱这么多学生,就算是挑1%出来,已是十分可观了。
可是,社会的底色却买不来。所以,人们愿意纳税让别人家的孩子接受普及教育--为了自己和自己孩子的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