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是教会孩子们有益地“玩耍”以使他们保持健康远离抑郁症的困扰
以下均摘自《吾国教育病理》郑也夫
抑郁症的大面积的出现,是史无前例的。其原因颇为诡异,竟然是一项新福音在老病症未得医治的 背景下所催生的。马克思去世后的一个世纪中,劳动的自主性和劳动者在劳动中的乐趣没有本质的 改变。与此同时,技术的进步却导致了温饱的解决和劳动风险与压力的降低。这不是好事吗?当然 是好事情,毕竟是好事情。但人类是最难琢磨和伺候的物种。全新变化后面的连锁反应常常无法 预料。有史以来人类一直处在充满风险、压力和刺激的生之挣扎中,在漫长的适应中人类神经系统的 觉醒度定格在一个阈限内。觉醒度高于或低于这个阈限,他都会觉得不适。因为前资本主义的劳动 大多具有自主性,故不同的劳动有各自的乐趣。资本主义的生产剥夺了自主性,从而降低了乐趣。 技术的进步导致温饱的解决和劳动风险、压力的减少,进而导致劳动者的觉醒度降低。这样无乐趣 和觉醒度降低汇合在一个个劳动者的精神世界中。资本主义初期人类遭受的是无乐趣、饥饿、艰辛、 刺激,那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。艰辛和强刺激并不好受,但如此状态下的生命是充实的,且人类 从远古走来就是艰辛的,因此他对艰辛比较适应。而今日他遭遇的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。
通俗地说,就是空虚和无聊,它们是抑郁症的温床。诚然,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。空虚无聊久已 有之。商代帝王的酒池肉林,古罗马贵族的醇酒、女人、角斗场,都是温饱解决后空虚引发的对 刺激的变态追求。这一失调不足为奇,因为温饱的解决不仅是人类,甚至是动物的历史上前所 未有的。这一问题也进入到思想家的视野中。孔子说:“饱食终日,无所用心,难以哉。不有博弈 者乎?为之,犹贤乎已。”18世纪初叶的西哲帕斯卡尔在其《沉思录》中已有专门章节探讨无聊的 问题。但在孔子至帕斯卡尔的两千余年中,无聊是地道的富贵病。席卷全社会的空虚无聊,大面积的 抑郁症,是当代的事情,是资本主义导致的工作的无趣和温饱的解决之合成。这正是马克思始料 不及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所催生出的新的异化。
空虚无聊是极其难耐的,为填补它,现代人千方百计地寻找形形色色的刺激。
总是在不停地寻找肤浅的刺激,总是在寻找一些能令人兴奋的东西的人,他们其实是长期慢性地 处于无聊状态的人,但是自己却没有察觉到,因为他们得到了补偿平衡。……这种抵制无聊的形式, 弗洛姆认为……患有一种“内在创造性不足”的病症。大多数的人都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处理无聊, 娱乐业就是这样应运而生并赖以存活。(卡斯特,2001,157)
抵制无聊的另一种与时俱进、不可杜绝的方式是毒品。毒品是理解现代人的钥匙。卡斯特精准地 将毒品称为“借来的激情”。(参阅卡斯特,2001,202)寻找新奇和寻找毒品,形异而实同, 都是在向外界去借刺激,借激情。为什么要借?因为自己短缺。为什么短缺?因为自己不制造。 问题的关键正在这里,你本身是可以制造它们的。当代生物学家的研究证明,内分泌与快乐情绪 有密切关联,特别是其中四种神经递质:去甲肾上腺素、多巴胺、血清素、脑啡和脑内啡。这些 东西大多可以从毒品中“借来”。而研究证明,运动和某些活动同样可以增加这些神经递质。多巴胺 与快乐关系密切,运动直接提升多巴胺。脑内啡的结构与吗啡相似,故称为脑内啡。β脑内啡是 最强的荷尔蒙,其效力约为麻醉用吗啡的5到6倍,脑内啡可以在从事你所热衷的活动中产生。 血清素(5羟色胺)的故事一度风靡欧美社会,不是因为它可以医治抑郁症,而是因为有学者发现, 猴王的血清素高于其他猴子。血清素较高的猴子气定神闲、不急不躁,这是助其制胜的因素之一。 且这是一个王位与血清素的互动过程,猴王的血清素高,而一个普通猴子竞争后成为猴王的过程中 血清素也在增长。运动同样可以提升血清素。 (参阅赖特,1994,227~228;里德利,1999,171~176) 我猜想,深入的研究会进一步证明,诸多有趣的活动会像运动一样制造和调节神经递质。
好奇心格外地属于孩子。成人不该漫游,应该抛锚,让你的船只停泊在你的乐趣所在地。毒品是 无奈之下的借用,你自己就能制造那些微妙的神经递质,你的制造厂就是你的兴趣地。
温饱解决了,工作无乐趣,生活空虚。这是当代社会中新的异化特征。要靠兴趣,而非毒品来抗衡。 因此乐趣在当代社会成为异常重要的课题,它关乎每个人的健康。
保持心理健康就是要满足自己的兴趣,如果人不能满足自己真正的兴趣,就会引起一种对自身的 异化。……如果没有兴趣,没有“感兴趣”,我们就没法生活或者只能过着一种糟糕的生活,所以我们 必须调控兴趣的供给,也要调控兴趣的生产。……人们必须去满足真正的兴趣,这样就不再会粗暴地 对待生活。(卡斯特,2001,35,46,177)
兴趣的另一层意义在于,只有当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有浓厚兴趣时,其工作的成效才是优异的。 资本主义是伟大的,它解决了人类的温饱。它却是双刃剑,它的巨大的破坏力——对环境,对人性 ——也必须克服。资本主义只调动起一小部分人的积极性——企业家和发明家。一个社会中的绝大部分 人都热爱自己的工作,或许是永远不可能完成的事情。但是让更多的人从工作中找到兴趣,或从 工作之外找到兴趣,应该是当代社会的目标或理想。如果真理已经被认识到,为什么不能立地成佛, 如此不是人格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吗?每个人寻找、建立自己的兴趣属地, 绝非易事。西托夫斯基以其非凡的智慧,率先、且异常深刻地揭示出其中的道理:
很多最有报偿和令社会满意的行为,需要特殊的技巧,不仅是操练和享受,而且是发现自己是否 有能力学习这些技巧,以及操练它们是否能提供自己所寻找的挑战、刺激和兴奋。……没有这些 技巧,一个人甚至不能想象这些活动的报偿性,只好随自己的便。这就是为什么没有技巧的人 倾向于将其刺激和兴奋的资源的选择局限在无特殊技巧的活动中,比如性、强奸、吸毒、暴力、 犯罪。……没有生活的技巧告知我们生活中的快乐的良性来源,对暴力和药品的兴奋就会排挤掉 艺术和文化所能提供的兴奋。(Scitovsky,1976,300~301)
没有理由认为穷人从事暴力而不是危险的体育是因为偏爱前者。如果犯罪是因为贫穷,为什么 富裕了犯罪没有减少。(Scitovsky,1986,第10章)
娱乐业提供了少技巧的刺激消费,主要有电视、开车、购物。闲暇多了靠这三者不行。它们其实 是获取新奇的渠道,而不是内容。内容要靠其生产者的想象力去生产,但它跟不上技术手段的进步。 我们的经济没有能力为无技巧的刺激消费提供最大化的趣味刺激。(Scitovsky,1976,第11章)
人文教育最主要是训练消费技巧,为享受各种刺激做准备。(Scitovsky,1986,125)
文明由创造不同于暴力和劳累的刺激活动,开发从事和享受这些活动的技巧,教育人们学习这些 活动所需要的技巧组成。……最刺激的良性活动要求最高的技巧,不幸最渴望强刺激的人大多不是 最能够和最愿意学习这些活动之技巧的人。……无聊是像饥饿一样强劲的驱动力,造成了一种心理 需求,想通过身体和心理的刺激性行为达到对无聊的解脱,其迫切性正如同我们的身体对食性的 需要一样。(Scitovsky,1976,vii-viii)
西托夫斯基以上思想的核心是:应对空虚无聊是要有准备的,好的准备是文明的组成部分,为之 做出准备的主要手段是教育。就是说,教育的一大使命是帮助孩子们找到兴趣,那是令他们终生 受益的东西。开启了思考人之异化的马克思有两个没有料到:其一,没料到温饱解决后异化的 演变;其二,没料到现当代社会中教育的异化,它非但没有帮助人们寻找兴趣,反而与资本主义的 生产一同扼杀人的兴趣。